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社會工作專業(yè)的還是少數(shù),社會工作還是冷門學科。例如,去年NYU的國際學生只有一個來自大中華地區(qū)(大陸,臺灣,香港,澳門都算上)的,三個韓國學生。由此可見一斑。社工還遠不是中國學生留學的熱門科目。但社工在鄰國韓國已經相對發(fā)達。
Master of Social Work在美國的現(xiàn)狀:
NYU社工學院有很多不同時限的項目,two year program, one year program(advanced),32 months program, 一共加起來每年400人左右。都是沖著master of social work這個學位來的。另外僅紐約市(new york city)有社工專業(yè)的就好幾家學校,NYU,Columbia,Hunter, Fordham,Yeshiwa加上紐約州的就更多了。這在全美是普遍情況,設有MSW的學校很多。有供應必然是因為有需求。為什么美國會對社工有這么大的需求量?這絕對屬于社會福利體系問題。用美國學生的話講,MSW是個萬金油專業(yè),拿到MSW什么都可以做(當然還是領域內)你可以到大中小學幼兒園做學校社工,給學生做心理輔導;可以到社區(qū),(community based)老人中心、婦女兒童中心;可以到醫(yī)院,既可以到住院部做內診(in-patient)也可以到精神科外診(out-patient)做精神病回復治療;可以到政府機構,做家庭暴力、戒毒、青少年行為的疏導、軍隊社工、監(jiān)獄社工;可以周游世界,做海外援助社工;如果在美國拿到臨床執(zhí)照,可以自己租個舒服的辦公室開私人診所。
顯而易見,社工的主要工作對象是社會中地下層民眾。對社工的大需求量是高福利社會系統(tǒng)下的必然產物。社工工作的大部分機構都是政府、保險公司、醫(yī)療保險支付費用。絕大多數(shù)是非營利性的。題外話,這也是為什么時至今日中國還沒有成型的社工體系。針對中國就不展開說了。
體制是美國社工發(fā)達的一個原因,另一個原因和心理學有關了。NYU以clinical social work著稱。雖然整體專業(yè)排名并不考前,但是名聲很好。就源于Clinical。 所謂clinical說白了就是心理咨詢。美國的社會文化鼓勵大家自我表達。心理咨詢很發(fā)達。社工初期只做扶貧濟困的活:福利院、孤兒院、救濟院。但是后來由于美國社會對心理咨詢巨大的需求量,社工由于工作性質必須和生活在壓抑和困頓中的人接觸,所以也開始借鑒很多心理學的手段。給窮人做起了心理疏導咨詢服務。后來越來越專業(yè)化就演變成了clinical social work。NYU培養(yǎng)的重點就在此,兩年的課程設置大部分實際是心理學。從佛洛伊德學起,心理學里程中重要的理論都學到了。2年級選修課更是有“藝術治療”“attachment theory”"grief loss practice"等分門別類的治療方法。
我第一年實習的工作就是給兒童婦女客戶做心理咨詢,有自己的辦公室,到處是玩具,每周一次,一次一個小時。那時候就很困惑,我在做的和電視上看的心理學家做的心理咨詢有什么不同么?后來,花了很長時間大概搞清楚一點點。大部分的答案是,臨床社工做的工作和心理學家做的是一樣的。當時我就覺得難道自己賺大發(fā)了?本來就很喜歡心理學部分。美國心理學要讀到博士,需要至少5年時間i才能拿到PsyD,然后要考執(zhí)照。再說說社工的制度。社工現(xiàn)在也有本科,但基本碩士是入行的最低門檻。碩士學習2年,畢業(yè)后,在有負責人監(jiān)督下工作300小時,每周有1-2小時和負責人談話分析的過程,參加考試可以拿到LMSW。這是個初級執(zhí)照。然后再累計600(這個數(shù)字不確定)小時每周有1-2小時監(jiān)督才能參加考試拿到最高的臨床社工執(zhí)照LCSW。拿到這個執(zhí)照,在美國就可以自己獨立開業(yè),開診所。收費是每小時100刀起。到這步,就能看出很蹊蹺的事情了。社工,上兩年學,工作6年左右就可以做心理咨詢,可以收取高額的咨詢費。心理博士要上5年學,然后花幾年拿執(zhí)照,也是做心理咨詢。所以從時間成本,MSW是個捷徑。我在NYU的一部分同學就很明確以后要走私人診所這條路。但不是說LCSW和PsyD完全徹底一樣。心理博士有一個臨床社工做不了,是他們獨有的本領。做測試。比如認知行為測試。量化測試這個工具是心理博士學習的重點。別人都不能做。大概做這么一次測試,要收取2000刀。
社工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扶貧濟困。幫助沒有能力的人。幫助他們得到幫助,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基本的困難,幫助他們能從泥潭中自拔。
美國現(xiàn)在非常缺雙語社工。到處招的社工要求都是西班牙語或者中文雙語。所以坦白說,學社工如果想留在美國就業(yè),不要對工資有奢望,是很容易的。而且,一年的學習,閱讀文獻時,發(fā)現(xiàn)對亞裔人群和中國人群的研究少得可憐,如果有志做研究,這塊的發(fā)展空間也很大。
本文由威久“高等教育研究中心”提供,如轉載需取得威久同意。留學請致電:010-68946699 轉 美國部